图版65:4-5
草本,高2.5-9厘米;根茎苍褐色,扁球形或近球形,干时脆壳质,直径25-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表面粗糙,密被小斑点,呈脑状皱褶;花茎长2-5.5厘米,淡红色;鳞苞片5-10枚,多少肉质,红色或淡红色,长圆状卵形,长1.3-2.5厘米,宽约8毫米,聚生于花茎基部,呈总苞状。花雌雄异株(序);花序近球形或卵圆状椭圆形;雄花序轴有凹陷的蜂窠状洼穴;雄花3数,直径1.5-3毫米;花被裂片3,阔三角形;聚药雄蕊有3枚花药;花梗初时很短,后渐伸长达5毫米,自洼穴伸出;雌花的子房黄色,卵形,通常无子房柄,着生于附属体基部或花序轴表面上,花柱丝状;附属体暗褐色,倒圆锥形或倒卵形,顶端截形或中部凸起,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0.8毫米,宽0.6毫米。花期9-11月。
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生于海拔600-2100米荫蔽林中较湿润的腐殖质土壤处。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沿海岛屿。
据原始记载,本种有两个较突出的特征易与近缘种相区别,即根茎表面呈脑状皱褶,鳞苞片聚生于花茎基部呈总苞状。这些特征,前人往往不察而误将近缘种当作本种,并认为本种是属中的常见种。《台湾植物志》(Fl. Taiwan,2: 255. 1976.)将近缘种红烛蛇菰(B. mutinoides Hayata)并入本种,并认为本种在我国台湾省也有分布;其实二者在性状上差异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