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状茎短或长而斜生。秆密或疏丛生,高25-40厘米,纤细,粗约1.5毫米,三棱形,稍粗糙,略坚挺。叶短于秆或与之等长,平张,宽2-3毫米,稍坚挺,基部具褐色或暗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宿存叶鞘。苞片佛焰苞状,苞鞘下部褐色,背部绿色,上部边缘白色膜质,苞叶甚短,或呈刚毛状。小穗3-4个,下部的1个略疏远,其余的较接近,或全部均彼此较疏远;顶生的1个雄性,不超出、微超出或明显超出其下的雌小穗,棒状圆柱形,长8-20毫米,粗约3毫米,具少数或多数密生的花;侧生的2-3个小穗雌性,长圆形或长圆状圆柱形,长1-2厘米,粗3-3.5毫米,具多数稍密生或疏生的花;小穗柄通常不伸出或微伸出苞鞘外;小穗轴直。雄花鳞片长圆形,长4-4.5毫米,顶端渐尖,纸质,两侧褐色,有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具1条中脉;雌花鳞片倒卵形、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4-4.5毫米,顶端钝或急尖,具短尖或短芒,纸质,两侧褐色或褐红色,有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有1-3条脉。果囊稍短于鳞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钝三棱形,长3.5-4.5毫米,淡绿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背面通常无脉或具不明显的短脉,腹面具2侧脉并具数细脉或短脉,少有无脉,基部渐狭成长柄,顶端圆,骤缩成外弯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坚果倒卵形,三棱形,长2.5-3毫米,成熟时黄褐色,基部具短柄,顶端具极短而外弯的喙;花柱基部增粗,柱头3个。
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生于草原、山坡、疏林下或林间坡地,海拔500-2000米。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东西伯利亚。
优良牧草,干草用作编织各种垫子。
本种在形态上为多型性的种,从以上的形态描述可看出,无论是小穗、鳞片与果囊均有较多的变异性状。长期以来,一些作者只取其中的某些极端性状作为划分种的依据,从而发表了C. macroura Meinsh., C. hankaensis Kitag.和C. supermascula V.Krecz.…等若干名称。但是,通过研究和观察了我国的大量标本材料以后,发现了这些极端性状存在着变异的连续性。《东北草本植物志》 (1976) 将上述的名称均并入了本种。作者认为,这一分类处理是符合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