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21
落叶灌木,高达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簇状短毛和简单长柔毛,二年生小枝带灰紫褐色,无毛。叶纸质,形状变化很大,卵状披针形、卵状矩圆形、狭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11厘米,顶端尖、渐尖或急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微心形,边缘有波状小尖齿,上面无毛或疏被叉状或簇状短伏毛,下面密被由簇状毛组成的绒毛,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7-10 (-14) 对,直达齿端;叶柄长3-5毫米,被粗短毛,基部有2枚宿存、钻形小托叶。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短枝之顶,直径2-4厘米,总花梗长1-2.5厘米,第一级辐射枝通常5条,花生于第二至第三级辐射枝上,常有长梗;萼筒筒状,长约1.5毫米,被绒毛状簇状短毛,萼齿卵状三角形,顶钝,具缘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6毫米,无毛或近无毛,裂片圆卵形,长约2毫米;雄蕊略短于至长于花冠,花药黄白色,近圆形;花柱高出萼齿。果实红色,宽卵圆形,长6-7 (-9) 毫米;核扁,具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4-5月,果熟期8-10月。
产陕西南部、山东(崂山)、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西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海拔300-1800 (-2300)米。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
种子含油约40%,供制肥皂和润滑油。茎皮纤维可制绳索及造纸;枝条供编织用。
以 V. ichangense Rehd. 为代表的,本种的国产标本与日本产 V. erosum Thunh. 标本的区别甚微,仅在于前者萼筒外面的毛被较厚密,花序较小,故归并成一种。
W. B. Hemsley 在发表 V. erosum Thunb. var. ?ichangense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352. 1888 [V. erosum Thunb. subsp. ichangense (Hemsl.) var. atratocarpum Hsu, 植物分类学报13: 127. 1975; V. ichangense Rehd. var. atratocarpa (Hsu) T. R. Dudley et S. C. Sun in Journ. Arn. Arb. 64: 88. 1918. 1983] 时曾明确指出它的果实是黑色的。但 A. Rehder 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把他所提升的 V. ichangense (Hemsl.) Rehd. 的果实说成是红色的。这个黑果类型在野外并非十分罕见,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以及陕西留坝等地都曾采到过标本,似可视为本种的一个黑果变种,仍沿用 Hemsley 的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