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64
乔木,高达30米,胸径80厘米;树皮深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状厚块片或薄片;枝平展,老树树冠平顶;一年生枝淡黄褐色或暗红褐色,无毛,不被白粉;冬芽深褐色,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顶端尖,微有树脂,芽鳞先端尖,边缘薄有细缺裂。针叶2针一束,稍硬直,长5-13厘米,多为7-10厘米,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有气孔线;横切面半圆形,单层皮下层细胞,稀出现1-3个细胞宽的第二层,树脂道3-7 (-9)个,中生,叶鞘初呈淡褐色或褐色,后呈暗褐色或暗灰褐色,宿存。雄球花圆柱形,淡红褐色,长1-1.5厘米,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状。球果卵圆形,长3-5厘米,径3-4厘米,几无梗,向下弯垂,成熟前绿色,熟时褐色或暗褐色,后渐变呈暗灰褐色,常宿存树上6-7年;中部种鳞近矩圆形,长约2厘米,宽1-1.2厘米,近鳞盾下部稍窄,基部楔形,鳞盾稍肥厚隆起,近扁菱形,横脊显著,鳞脐具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具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长4-6毫米,连翅长1.4-1.8厘米;子叶6-7枚,长2.8-4.5厘米,下面无气孔线;初生叶条形,长2-4厘米,两面中脉隆起,边缘有尖锯齿。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为我国特有树种,分布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750-2800米和福建东部(戴云山)及西部(武夷山)、浙江、安徽、江西、湖南东南部及西南部、湖北东部、河南南部海拔600-1800米山地,常组成单纯林。为喜光、深根性树种,喜凉润、空中相对湿度较大的高山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及向阳山坡生长良好;耐瘠薄,但生长迟缓。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材质较马尾松为佳,质坚实,富树脂,稍耐久用。可供建筑、矿柱、器具,板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树干可割树脂。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700米以上酸性土荒山的重要造林树种。
我们在审定黄山松种群关系中,仔细考虑了上述分歧意见,现讨论如下:1.我们于195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植物标本室看到冲绳产的琉球松标本,其小枝为黄色,微被白粉;针叶较长,长10-20厘米;种鳞的鳞盾平,仅鳞脐突出,先端钝。而黄山松(包括台湾松)的小枝无白粉,针叶一般较短,长7-10厘米,稀长达13厘米;种鳞的鳞盾肥厚隆起,鳞脐具短刺。这说明琉球松与黄山松(包括台湾松)显然属于不同的种群。2. 台湾产的台湾松和黄山等地产的黄山松在外部形态上若象柯病凡所列的比较表那样(见柯文第2页),则应分成两个不同的种。但我们从小枝、针叶长短及粗细程度、球果形状和大小等方面将各地标本进行了多次比较,发现许多特征互相交错,难以截然区分。至于树皮,即使在黄山的黄山松变化亦大,同样大小的树木,既有裂成鳞状厚片,亦有裂成鳞状薄片,并非单一的“大块状剥落”。以针叶内树脂道而论,台湾产的台湾松一般6-7个,分布于黄山的黄山松树脂道通常3个,似可有所区别,但亦有6-7个的;而福建、湖南等地的黄山松其树脂道数目则与台湾产的台湾松一致。台湾松和黄山松在木材解剖特征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如早材到晚材的变化、管胞、木射线等等,这反映了台湾山地和黄山等地环境条件和树木生长相关性的差异,由于黄山松分布很广,又很星散,这方面的材料尚不够充分。总之,台湾松和黄山松从我国台湾到华东及中南,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是有,一系列过渡性的变异,这正说明二者属于一个统一的种群范围,这些变异还未能达到质上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下,如强行分成不同的种,则显然与客观实际不符。综合以上考虑,本志将台湾松和黄山松合并,以P. taiwanensis Hayata为正式学名,就目前来看是比较妥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