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灌木状或为半灌木。主根粗长,木质;根状茎粗,木质,直径可达2.5厘米。茎多数,成丛,高30-60厘米,栗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明显纵纹及疏腺点,分枝多,长5-18厘米,开展;茎、枝初时微有短柔毛,后光滑无毛。叶初时两面被灰白色柔毛,后脱落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长卵形或长圆形,长2-2.5厘米,宽1.5-1.8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每侧裂片3枚,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狭线形,叶柄长 0.2-0.5 厘米;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形状变化大,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5-1.5厘米,宽1.5-2.5毫米,先端有短尖头,边缘反卷,侧边中部裂片偶再分裂,叶脉在叶上面凹下,背面稍凸起,叶基部楔形,渐狭,无柄,基部有小型假托叶状的小裂片;上部叶3-5深裂;苞片叶不分裂,披针形或狭镰形。头状花序球形、近球形或近卵球形,直径2.5-3.0(-3.5)毫米,近无梗,下垂,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外层总苞片略短小,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光滑,中、内层总苞片长卵形;雌花18-29朵,花冠狭管状,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0-3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檐部有短柔毛,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小尖头或稍圆,花柱短,顶端稍膨大,2裂,不叉开。瘦果长圆形至倒卵形。花果期5-9月。
产青海(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及西藏;常见生于海拔3000-4 300米地
区的路边、河滩、灌丛、山坡、草原、干河谷等地区。局部地区形成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次
优势种。模式标本采自我国西藏江孜。
|